窮查理的普通常識
蒙格主義
多元思維模型
先弄清楚應該別做什麼事,然後考慮接下來採取的行動。
Lollapalooza Effect — 各種因素相互強化,並將彼此最大化。
能力圈理論
把投資領域侷限在「簡單而可以理解的備選項目」
「關於投資,我們有三個選項:可以投資、不能投資、太難理解」
購買股價合理的卓越企業,勝過購買股價便宜的平庸企業。
價值評估到最後變成一種哲學的評估,而不是數學的衡量。
投資原則檢查清單
聰明的飛行員即使才華過人,經驗再豐富,也絕不會不使用檢查清單。
—
風險:安全邊際、對方人格、風險補償、通膨與利率、避免持續虧損
獨立:對錯不取決於他者的同意或反對、隨波逐流只會讓你朝平均值靠近
準備:唯一獲勝的方法就是工作工作工作並保持洞見
培養自己閱讀養成終身自學者、培養好奇心、每天都聰明一點
做好準備的意願又比求勝的意願更為重要
熟練各大學科的思維模型
想變得聰明,不停地問為什麼為什麼
謙虛:承認無知、明確界定的能力圈形式、辨識與查核否定性證據、虛偽的精確、錯誤的確定、自己是最容易被自己愚弄的人
嚴格分析:價值價格、進展行動、財富規模的不同。記住淺顯的勝過掌握深奧的、做個全面的商業分析家、關注第二層次或更高層次的潛在影響、反過來想總是反過來想
配置:最佳用途總是從次佳用途用機會成本比出來的、好點子得來不易要狠狠下注、別愛上「投資項目」是情況伺機而動
耐心:複利是世界第八奇蹟,沒事別打斷它、別為了行動而行動而損失了多餘的交易稅和摩擦成本、幸運來臨保持頭腦清醒、享受結果也享受過程因為你活在過程之中
決心:別人貪婪時恐懼,別人恐懼時貪婪、機會只眷顧有準備的人
改變:認清並適應你所處世界的本質,別指望世界來適應你、不斷挑戰與修正「最愛的觀念」、正視現實,還有那些你不喜歡的現實
專注:別把事情搞複雜,記住原本要做的事、聲譽誠信是最有價值的資產,也可能瞬間歸零、避免自尊和生出厭倦無聊的情緒、別見樹不見林、排除不必要的資訊干擾、遇到大問題,別當鴕鳥
蒙格總結:
為何有些人會比其他人聰明?這跟性格有部分關係。有些人的性格並不適合投資,他們總是按捺不住,要不就是憂心忡忡。但如果你有好的性格,有耐心,又能再採取行動時主動豬集,那麼就能透過實踐和學習逐漸學會這種遊戲。顯然,你汲取教訓的來源愈廣泛,而不是僅僅從自己的失敗中學習,就能變得愈好。
訣竅在於不斷學習,而且我認為能享受學習過程的人,才能夠不斷學習。
蒙格十一講
一、如何讓自己生活悲慘
- 要反覆無常,不要虔誠地做你正在做的事。只要養成這個習慣就能綽綽有餘抵銷所有優點帶來的效應,不管那種效應有多大。
- 盡可能從你自身的經驗獲得知識,盡量別從其他人成功或失敗的經驗中廣泛地汲取教訓,不管他們是古人還是今人。
- 當你在人生戰場上遭遇第一、第二或者第三次挫折時,就請意志消沉,從此一蹶不振吧。
- 請忽略小時候人們告訴我的那個鄉下人故事。
鄉下人:「我只想知道我將來會死在什麼地方,這樣我就可以永遠不去那裡」
二、普世智慧的投資應用
相互關聯的理論框架:
- 數學、會計學、應科學工程學、統計學、心理學...
使用工具的人應該瞭解工具的侷限,同理,一個使用認知工具的人也應該瞭解其侷限。
- 雙軌分析:
哪些因素控制了利益?其次,當大腦處於潛意識狀態時,有哪些潛意識因素,會使大腦自動形成看似有用但往往失靈的結論?
後者是評估造成潛意識結論的心理因素,而那些結論往往是錯的。
基本的微觀經濟學模型:
- 企業競爭的規模優勢
早期先進入卡位的?
因為名聲大家在選擇時會優先選擇(資訊優勢)
- 社會認同
後進者很難動搖你的地位
- 官僚弊端
因為規模造成的效率失靈
當有人說了你不想聽的話,讓你不高興,自然而然就會產生抗拒的情緒。姆湯姆湯
- Walmart
照抄別人做過的聰明事,更狂熱的去做,更有效的管理員工
- 寡占市場的競爭策略
要變成獨大可能會傷害公司,少數幾家的長期平衡
- 新技術的迷思
新技術讓你省成本,但實際上爽到的是賣你技術的人
- 競爭性毀滅
新行業出現時,先行者會獲得極大優勢
- 能力圈
認清自己的優勢,只在能力圈裡競爭
投資的有效市場理論
- 贏家的秘密
尋找訂錯價格的賭注
- 問題出在激勵機制
在市場最熱門的行業裡打轉(類股輪動sector rotation)
- 葛拉漢的理論
私人擁有價值—考慮出售整個企業給私人的話,能夠賣多少?
- 投資偉大的企業
波克夏大部分的錢是由十個最好的機會帶來的
好好把握少數幾個看準的機會,比假裝什麼都懂好很多
- 定價能力
少數幾家企業只要抬高價格就能大幅提升利潤,所以擁有尚未利用的定價能力。
三、論基本的、普世的智慧
- 掌握各學科主要理論模型
別理會學科間的既有界線
在該學科汲取最傑出的幾個思想就行了
- 跳脫思維界線
掌握多種思維方法
- 意識形態造成偏見
嚴重的意識形態,是扭曲人類認知的最大因素之一
- 心理學的應用
不夠重視多因素組合效應(Lollapalooza Effect)
- 不可或缺的檢查清單
如果我不能用實驗來證明,它就是不存在的
- 謝畢科效應
複雜充滿漏洞的制度,造成許多人因而能從中獲利。當你說實話時,他們會討厭你(巴夫洛夫聯想)
學生說:「有錢買波克夏,你們說報酬率會持續二十年」
蒙格:「『我正在盡最大努力啦。可是,我以前又沒經歷過老年生活,我這是第一次過呢,不知道是否能過得好』」
四、關於實用思維的實務思考
- 簡化問題的最佳方法是,先解決那些答案顯而易見的大問題
- 伽利略說,唯有數學才能揭示科學的真實面貌。如果缺乏數學運算能力,大多數人將會像一個參加踢屁股比賽的獨腿人(絕佳的優勢拱手讓人)
- 只會正面思考問題是不夠的,你必須從反面思考,就像有個鄉巴佬說過:「我只想知道我將來會死在什麼地方,這樣我就可以永遠不去那裡。」事實上,許多問題是無法透過正面思考來解決的。所以偉大的代數數學家卡爾・雅各比經常說:「反過來想,總是反過來想。」畢達哥拉斯學派也同樣透過逆向思考,證明二的平方根是一個無理數。
- 最好的、最實用的智慧,來自基礎的學術知識。前提是必須以跨領域的方式思考,你必須經常使用從大一各科基礎課程中學到的概念,熟悉及掌握之後,解決問題的方法才不會受限。
五、專業人士需要更多跨領域技能
各種心理因素交織的潛意識心理傾向,對專業領域人士的行為有持續而可怕的影響:
- 激勵機制:對他們自己有利的,他們也會以為對客戶及整個文明社會有利的
- 鐵鎚人傾向:「在手裡拿著鐵鎚的人眼中,世界就像一根釘子」
拿來主義(take what you wish)— 以避免鐵鎚人傾向
但也要注意濫用:軟科學借用基礎科學的概念時,通常沒有指出這些概念是怎麼來,有時候還取了新名字。
硬科學的治學精神與方法不是「拿來主義」,而是「不論喜歡與否都必須熟練」。跨領域知識的合理組織模式應該是這樣的:一、必須完全弄清楚所有出處,二、必須以最基本的原理為優先。
兩條古老法則,在商界與科學界往往非常有用(比上面兩點更有用):一、找到一個簡單的、基本的道理;二、非常嚴格的按照這個道理去執行。
六、像波克夏一樣投資
對少數幾家聲譽良好的國內公司進行長期的集中投資
七、財富效應與灰金效應
資產管理成本就是「灰金」,那些得到灰金的人並不覺得這是不好的來源,而是正當取得的。
當前的經濟受與股票相關的各種「財富效應」影響更大,而其中有些「財富效應」令人感到噁心。如果是這樣,當前經濟愈熱,將來股票下跌的幅度就愈大。那些經濟學家將體認到,投資人看到股價上漲或下跌趨勢確立時,則股價下跌對選擇性消費帶來的壓力,將大於上漲時帶來的拉力。
- 道德法則—對於身居要職的官員而言,保持「可以輕易消除之無知」,就是在道德責任上的背叛。
- 謹慎法則—需要新的機器而還沒購買的公司,其實已經在付出代價
企業盈餘沒成長,但股價卻不停攀高?
老闆只能拿股份換得「新資金」,提供資金的人因付出更高的投資成本,只能期待股價不停上漲以便脫手給另一批「新資金」,否則什麼也賺不到。
在許多摩擦成本製造者看來是理想的:企業可合理分配的利潤100%會落到他們手中,落到股東才釋浪費。有些經濟學家認為這樣結果很好。但我認為是這下列三樣東西的合體:
- 不合理手續費的賭場
- 天價藝術品的龐氏騙局(不適合退休基金)
- 可能為宏觀經濟帶來惡果的投機泡沫
八、二〇〇三年的金融大醜聞
虛構:
寬特科技,後期禮聘新的CEO及CFO來管理,為提高公司市值,他們如何做?利用現代金融工程技術,給員工認股權,並且合法卻有爭議地將股份折價給員工,卻不用列作薪資支出,提升當年度的獲利(但現在不是這樣子)。
九、學院派經濟學的九大缺陷
- 致命的自閉,導致「鐵鎚人症候群」,通常會讓經濟學家過度強調某些可以量化的因素。
- 沒有採用應科學基本的「全歸因」治學方法
吉卜林有一首詩是這樣寫的:「當荷馬撥弄著他燦爛的豎琴,他早已聽過人們沿著陸地和海洋的歌唱;凡他所需要的思想,他便採擷自己用,和我一樣。」
雖比不拿好很多,但這和能汲取各領域精華、指出借鏡來源,並盡可能化繁為簡應用所有知識,距離還差得遠。
吉卜林主義(Kiplingism)=拿來主義
- 物理學崇拜
採用有效市場理論教條,是「物理學崇拜」帶給經濟學的惡過之一。如果你根據這種錯誤的理論進行推力,那麼得到的結論將是,任何公司購買自家的股票都是不正確的。因為按照這種理論,股票的價格是完全有效的,不可能有便宜可以佔。
我希望經濟學採用應科學的基本治學方法,養成指明其借鏡來源的習慣,但我並不希望經濟學因為「物理學崇拜」而追求一種不可能達到的準確度。大體上來說,那種像「波爾茨曼常數」般準確又可靠的攻勢,是不可能在經濟學中出現的。經濟涉及的系統太複雜,追求做到像物理學那麼精確,不會帶來任何好處。
- 太過強調宏觀經濟學
- 將一到兩個因素最大化或最小化。例如:好市多或我們的傢俱電器商店
- 增加一些成功因素,以達到更大成效,這種成效的提高通常是非線性的。你們只要再增加一點點物質,就能得到一種魯拉帕路薩效應。
- 將幾個優點發揮淋漓盡致。例如:豐田汽車或勒斯.斯
- 順應某些重大的潮流。例如:甲骨文。
- 經濟學的整合太少
漲價賣更多?
- 奢侈品
- 非奢侈品,因為有人會認為價格更高代表品質更好。像是耐久的工業用品
- 提高價格,將額外的收入以合法的方式改善產品性能,或改善銷售系統
- 提高價格,將額外的收入以非法或不道德的方式來促進銷售。例如,透過賄賂採購代理人,或其他對終端消費者有害的做法——例如,開放式基金的銷售回扣。「這個答案是我最喜歡的,但我從來沒有聽到」
- 對心理學的極度無知及其造成的負面後果
薩謬爾.約翰遜:「如果一個人保持可以輕易消除之無知,就是在道德責任上的背叛。」他說如果你是一個學者,就有責任努力別讓自己成為白痴,所以,你們必須盡量完備知識體系,盡可能消滅無知
- 不夠重視後果的後果
哈佛經濟系的維克多.尼德霍夫的故事,是一個利用制度漏洞的絕佳例子。他發現該系的研究生承擔大部分原本應該由教授完成的乏味工作,他還發現,由於要成為哈佛大學的研究生特別難,因此,這些研究生都非常聰明,做事有條不紊且十分勤奮。教授需要他們,也對他們心存感激。基於心理學上的「互惠傾向」,在研究生的高級課程中,可以預料教授評來的分數總是甲等。
- 不夠重視「撈黑金」的概念
蓋布列斯創造「黑金」一詞,用來指尚未敗露的貪污中所涉及的錢。因此,我發明了「撈灰金」這個詞:作用跟撈黑金是相同的。
我認為,美國的股東在投資股票的過程中,總計有數十億美元被浪費掉了。只要股市繼續上漲,浪費這些錢的投資者就不會有感覺,因為他看到的是股價正在穩定上漲。而在投資顧問看來,這些錢是正當收入,雖然他銷售的是有害的投資建議。這種行為無異於尚未敗露的貪污。你們現在可以明白,為什麼很少有人會邀請我演講了。
- 不夠重視美德效應和惡形效應
人們往往沒有認知到,人世間大多數結果都是不公平的,而且道德規範有時候必須不公平,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。過於追求公平,會給社會制度帶來嚴重的功能障礙。有些制度應該故意制定得對個體不公平,因為這樣,整體上對我們大家會更加公平。
在海軍,如果船擱淺了,即使不是你的錯,你的軍旅生涯也會終結。我認為,和追求對每個人都公平的制度相比,對那個沒有犯錯的人不公平的制度,更能讓每艘艦艇的船長全力確保他的艦艇不會擱淺。容忍對某些人有一點不公平,以便對所有人更公平。
凱因斯說:「介紹新觀念不難,難的是清除舊觀念。」愛因斯坦說得更好,他把他那些成功的理論歸功於「好奇、專注、毅力和自省」。他說的自省,就是摧毀自己最愛、最辛苦才得到的觀念。如果你們確實能夠善於摧毀自己的錯誤觀念,那是一種了不起的才華。
十、蒙格的普通常識
- 讓自己配得上想擁有的東西
要得到你想要的東西,最可靠的辦法,是讓自己配得上擁有它。
- 避免極端的意識形態
把問題反過來思考,通常能想得更清楚
我有一條鐵律,能幫助自己在傾向於支持某種強烈的意識型態時保持清醒。我覺得,除非我能比我的對手更有力反駁自己的立場,否則我沒資格擁有一種觀點。
迪安.艾奇遜有一條「鐵律」,他來奧蘭治的「沈默者威廉」說過的一句話,那句話大概是:「未必要有希望才能夠堅持」
避免自我服務偏好(self-serving bias),別以為對個人有利的,就是對整個社會有利,也別根據這種自我中心的潛意識傾向,來為自己愚蠢或邪惡的行為辯解。
- 將不平等最大化
生活就像比賽,也充滿競爭,我們要讓最有能力和最願意成為學習機器的人,發揮最大功效。
- 勤奮與節儉的價值
如果你真的想在某個領域出人頭地,那麼必須擁有強烈的興趣。
人生可能遇到沈重、不公平的打擊。有些人能挺過去,有些則不能。我認為愛比克泰德的態度,能夠引導人們做出正確的反應。他認為,生活中的每一次不幸,無論多麼倒楣,都是一個磨練的機會。每一次不幸,都是汲取教訓的良機。人們不應該在自憐中沈淪,而應該利用每次打擊來自我提升。
我總是期待麻煩的到來,準備好麻煩來臨時,如何對付。
- 信任是最好的制度
十一、人類誤判心理學
- 獎勵和懲罰超級反應傾向(Reward and Punishment Superresponse Tendency)
- 喜歡/熱愛傾向(Liking/Loving Tendency)
- 討厭/憎恨傾向(Disliking/Hating Tendency)
- 避免懷疑傾向(Doubt-Avoidance Tendency)
- 避免不一致傾向(Inconsistency-Avoidance Tendency)
- 好奇傾向(Curiosity Tendency)
- 康德式公平傾向(Kantian Fairness Tendency)
- 羨慕/妒忌傾向(Envy/Jealousy Tendency)
- 回饋傾向(Reciprocation Tendency)
- 簡單聯想誤導傾向(Influence-from-Mere-Association Tendency)
- 簡單的、避免痛苦的心理否認(Simple, Pain-Avoiding Psychological Denial)
- 自視過高傾向(Excessive- Self Regard Tendency)
- 過度樂觀傾向(Overoptimism Tendency)
- 被剝奪超級反應傾向(Deprival-Superreaction Tendency)
- 社會認同傾向(Social-Proof Tendency)
- 對照誤導傾向(Contrast-Misreaction Tendency)
- 壓力影響傾向(Stress -Influence Tendency)
- 易取得性誤導傾向(Availablity-Misweighing Tendency)
- 不用就忘傾向(Use-It-or-Lost-It Tendency)
- 毒品誤導傾向(Drug-Misinfluence Tendency)
- 衰老誤導傾向(Senescene-Misinfluence Tendency)
- 權威誤導傾向(Authority-Misinfluence Tendency)
- 廢話傾向(Twaddle Tendency)
- 師出有名傾向(Reason-Respecting Tendency)
- 魯拉帕路薩傾向(Lollapalooza Tendency)
- 獎勵和懲罰超級反應傾向
激勵機制引起的偏見,有意無意做出不道德行為,以便得到他想要的東西,且會找藉口,導致人在做壞事會以為自己是正當的。
人會傾向「鑽研」各種制度,出現不公平的成本轉嫁和財富轉移。
- 喜歡/熱愛傾向
遺傳因素作用下,剛敷出來的小鵝破殼而出,會「愛上」並跟隨第一個對它有善的生物。
喜歡.熱愛會引發傾慕,反之亦然。青木也會引起並且強化喜歡.熱愛傾向。這種「回饋模式」一旦形成,通常會造成極端結果,有時候會促使人為了幫助自己心愛的人而不惜故意自我毀滅。
- 討厭/憎恨傾向
條件反射工具,促使深陷其中的人:
- 忽視討厭對象的優點
- 討厭那些會讓自己聯想起討厭對象的人、物和行為
- 為了仇恨而扭曲其他事實
- 避免懷疑傾向
為了消除懷疑而盡快做出決定
人對宗教信仰的接受便是一例
困惑與壓力的綜合作用會引發「避免懷疑傾向」
- 避免不一致傾向
狄更斯筆下的雅各.馬里鬼魂說:「我戴著自己打造的鎖鏈。」他說的「鎖鏈」,就是那些起出輕微得難以察覺,在察覺之後又牢固得無法打破的習慣。
維持好習慣,避免或戒除壞習慣,這樣的生活才是明智的。同樣能夠幫助人們過著明治生活的偉大原則,還有來自富蘭克林的《窮查理年鑑》:「一盎司的預防,比一磅的治療更值錢。」為了避免發生「不一致性傾向」,預防習慣的養成要比改變習慣容易得多。
大腦抗拒改變傾向,可能是下列這幾中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:
- 我們還是動物時,「迅速做出決定」對生存至關重要,這種抗拒改變的模式,有助於更快做出決定
- 這使得我們的遠祖能夠透過群體合作取得生存優勢,因為如果每個人的反應總是不停地改變,群體合作就會變得很困難
- 從人類開始識字到今天複雜的現代生活,演變的時間並不是很長,這是短期內最好的進化方式
可以想見,如果「避免懷疑傾向」引發的「快速決定」和「抗拒改變」兩種傾向相結合,將使人的認知出現大量錯誤,實際情況也確實如此。我們都曾和許多冥頑不靈的人打交道,那些人死抱著從小養成的錯誤觀念,直到進了墳墓還不肯放手。
「避免不一致性傾向」是如此強大,乃至一個人只要假裝擁有某種身份、習慣或者結論,他自己通常就會信以為真。
- 好奇傾向
好奇心幫助人避免或減少各種心理傾向造成的不良後果。好奇心還能讓人在正式教育結束很久之後,繼續擁有許多樂趣與智慧。
- 康德式公平傾向
康德以「絕對命令」(categorical imperative,定然律令)而聞名。所謂絕對命令是某種「黃金法則」,要求人遵守某些行為方式,如果所有人都遵守這些方式,就能暴政社會制度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最好的。
- 羨慕/妒忌傾向
驅動這個世界的不是貪婪,而是妒忌。
- 回饋傾向
回饋傾向不但能和激勵機制的超級威力組合,產生好結果,還跟「避免不一致傾向」共同促使:一、人旅行在交易中的承諾,包括在婚禮上宣誓忠於對方;二、牧師、鞋匠、醫師和其他所有職業人士恪守職責,做出正確行為。
如果說罪惡感有其演化基礎,我相信最有可能引起罪惡感的因素是:「回饋傾向」和「獎勵超級反應傾向」之間的精神衝突。獎勵超級反應傾向建立在人追求享受的心理;然而,人類文化卻讓這種天性受到罪惡感的折磨。
- 簡單聯想誤導傾向
憎恨和討厭也會因簡單聯想而引起認知錯誤。在企業界,人們常貶低競爭對手的能力和品德。這是一種危險的心態且不易察覺,因為這是發生在潛意識層面的。
「波斯使者症候群」,因為帶回壞消息而被殺掉。為了避免我們要「有意識地養成歡迎壞消息的習慣」。在波克夏有一條普遍的規矩:「有壞消息要立刻彙報,只有好消息是可以等待的。」
- 簡單的、避免痛苦的心理否認
現實太過痛苦,令人無法承受,所以人會扭曲各種事實,直到它們變得可以承受。
未必要有希望才能夠堅持
- 自視過高傾向
稟賦效應(endowment effect)類似。人做出決定之後,就會覺得自己的決定很好,甚至比做決定之前還要好。
自視過高傾向往往會使人偏愛和自己相似的人。
托爾斯泰看來,那些惡貫滿盈的罪犯並不認為自己有那麼壞,他們或者認為:一、自己從來沒有犯過罪;二、由於自己所經歷的種種壓力與不幸,迫使他們犯下這樣的罪。
人不去改變自己,而只為自己的表現找藉口。在各種有益的驕傲中,也許最直得欽佩的是因為自己值得信賴而產生的驕傲。
- 過度樂觀傾向
古希臘最著名的演說家狄摩西尼:「一個人想要什麼,就會相信什麼。」
與11類似,失意時會簡單的、避免痛苦的心理否認;成功時,則會過度樂觀。
費馬、帕斯卡機率論
- 被剝奪超級反應傾向
人常會小題大做,對眼前的損失斤斤計較,而忘了真正重要的事。
被剝奪超級反應傾向通常能夠寶某些意識形態或宗教觀點,因為這能激發對公開質疑者的憎恨心理。
為何大家在持有波克夏股票同時享受到公司市值成長時,從來不肯賣掉或是送掉一股股票。這種反應也些是出自於理性的計算,有些則一定是以下幾種因素引起的:一、獎勵超級反應;二、避免不一致傾向造成的「維持現狀偏見」;三、自視過高傾向造成的「稟賦效應」。但我相信最主要的非理性因素,還是受到被剝奪超級反應傾向的驅使。
- 社會認同傾向
家有兒女的父母經常無奈地體認到,青少年特別容易因為社會認同傾向而出現認知錯誤。最近,朱蒂.哈里斯對此一線向的研究有了新突破。哈里斯證明,年輕人最尊重的是同儕,而不是父母或是其他成年人,這種現象主要是由年輕人的基因決定的。所以對於父母來說,與其對子女耳提面命,不如控制子女朋友的品質,才是明智的作法。
- 對照誤導傾向
對照誤導傾向常被用於從購買商品或服務的顧客身賞,賺取更多的錢。為了讓正常的價格顯得很低,商家通常會瞎編一個比正常價格高很多的假價格,然後在廣告中把他的售價標示為其偽造價格的折扣價。人們即是面對這種操縱消費者的伎倆心知肚明,也往往忍不住會上當。
儘管能識破心裡操縱伎倆,卻無法不受其操縱。
富蘭克林:「小小漏洞,能沉大船」
- 壓力影響傾向
突然而至的壓力,比如遭遇威脅。會導致體內的腎上腺素激增,引發更快、更極端的反應。每個讀過心理學概論的人都知道,壓力會使社會認同傾向變得更加強大。
巴夫洛夫條件反射,他對許多狗施加壓力,讓它們精神崩潰,然後再來治療這些崩潰,所有過程他都保存了詳細的實驗記錄,他發現:一、他能夠對這些狗進行分類,然後具體預測某隻狗有多麼容易崩潰;二、最不容易崩潰的狗也最不容易恢復到崩潰前的狀態;三、所有的狗都可以被弄到崩潰;四、除非重新施加壓力,否則無法讓崩潰的狗恢復正常。
施加大量的壓力可能是治療「喪失心智」的唯一方法。我在這裡談到巴夫洛夫,是因為:一、我對社會禁忌向來很反感;二、談到壓力議題能讓我的演講更合理、更完整;三、我希望在座有人能繼續我的研究,取得更大的成果。
- 易取得性誤導傾向
別因為一樣事實或一個點子很容易取得,就以為特別重要。
- 不用就忘傾向
一個有智慧的人,終其一生都會不斷練習他所有有用卻很少用得上、且多半來自其他學科的技能,並把這當作是一種自我提升的責任。如果他減少練習的項目,因而減少了能掌握的技能,就會陷入「鐵鎚人傾向」的錯誤。他的學習能力也會下降。因為他需要用來理解新經驗的理論框架,已經出現了缺口。對善於思考的人而言,把自己的技能列成一張檢查清單並經常應用,一樣很重要。
- 毒品誤導傾向
- 衰老誤導傾向
持續快樂思考和學習,多少能夠延緩終將面對的衰老。
- 權威誤導傾向
跟隨權威人物的心理傾向是很強大的,能夠使人的腦袋變成漿糊。
- 廢話傾向
蜜蜂實驗
學術管理機構的首要任務,就是讓無關緊要的人不要去干預有關緊要的人工作
- 師出有名傾向
重視理由傾向是如此強大,乃至一個人隨便給出毫無意義或不正確的理由,也能使他的命令和要求更容易被遵從。
- 魯拉帕路薩傾向
「大腦運用過度簡化的運算法則,對認知產生的影響」而他們本身用的卻同樣是過度簡化的概念,還有什麼比這更諷刺的?